【明報專訊】雨季將至,容易發生山泥傾瀉。土力工程處去年共接獲214宗山泥傾瀉報告,按年增逾六成。為加快修復山泥傾瀉造成的殘痕,土力工程處本月起試行以無人機,於曾發生山泥傾瀉的天然山坡播種,研究加快修復植被。
土力工程處去年接獲214宗山泥傾瀉報告,較前年131宗增約63%,當中逾七成影響建築物、寮屋、行人路、道路等,並沒涉及人命傷亡,雖然數字按年增加逾六成,但較過去25年平均每年約300宗少。另外,天文台去年共發出兩次山泥傾瀉警告,分別在6月6日黑色暴雨和8月19日颱風「海高斯」襲港期間。
土力工程處副處長(港島)張秉業指出,過去兩年整體雨量相若,但去年天文台發出較多黑色暴雨警告,若雨量較密集及大,山泥傾瀉機率亦增。張又稱,雖然過去12年未曾出現山泥傾瀉指數甚高或極高的暴雨,但本港多斜坡,加上極端天氣或帶來更頻繁暴雨,山泥傾瀉風險不可能是零。
山泥傾瀉出現後,天然山坡一般需超過10年才能恢復原有生態。為加快修復曾受山泥傾瀉影響的植被,土力工程處本月起試用以無人機播種,先於3年前曾發生山泥傾瀉、近元朗打石湖村的天然山坡實地試驗,範圍約200至300平方米,當局之後會監察植物發芽率及生長速度,研究初步預計需時3年,另亦會於近粉錦公路及石崗的兩個地點試行。
土力工程處總土力工程師陳惠蓮稱,人工修復植被工程施工複雜,成本亦較高,如技術證實可行及有效,會考慮是否推展至其他地點。
本文章轉載自:https://news.mingpao.com/pns/港聞/article/20210330/s00002/1617042014184/無人機山坡播種-加快瀉山泥植被復原